时间: 2025-04-25 13:2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6:51
“憨状可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憨态可掬,带有可爱的、天然的感觉。具体来说,"憨"指的是憨厚、天真,"状"指形态或状态,"可掬"则意味着可以用手捧起,形容特别可爱、让人想要亲近或呵护。
“憨状可掬”的确切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构成的“憨”和“可掬”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常用于描绘人的性格特征。成语中的“憨”字常与“忠厚、朴实”的形象结合,表达一种真诚而不矫饰的人格特征。
该成语通常在描写人物性格时使用,可以用在文学作品中,如小说、散文等,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形容某个可爱、憨厚的人。例如,描述一个小孩或宠物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来表达一种憨态可掬的形象。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憨厚、真诚的人往往受到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诚信和纯真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激烈,但憨状可掬的人物形象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特别是在儿童教育和家庭关系中,这种特质被视为珍贵的品质。
“憨状可掬”往往带给人一种温暖、亲近的情感联想,让人想起身边的一些可爱的人或动物。它提醒我们珍视那些简单而真诚的情感,培养一种与人为善的心态。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可爱的邻居小孩,他总是乐呵呵地跑来和我打招呼,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他的存在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简单快乐,常常用“憨状可掬”来形容他。
在一个寒冷的冬季,雪花纷飞,小兔子在雪地里跳跃,憨状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微笑。它的耳朵在雪中晃动,似乎在与冬天嬉戏,真是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在英语中,可以用“cut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但“憨状可掬”更强调一种憨厚、真诚的感觉,而不仅仅是外表的可爱。其他文化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日语中的“可愛い”(kawaii),但可能不具备“憨厚”这一层面的内涵。
通过对“憨状可掬”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真诚与可爱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流中,适时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的掌握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深度与人情的温暖。
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
《警世通言·卷二十二·憨状可掬》:“那汉子憨状可掬,见了银子,便伸手去接。”
《醒世恒言·卷二十一·憨状可掬》:“那人憨状可掬,见了酒肉,便大嚼起来。”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那孩子憨状可掬,见了人只是笑。”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憨状可掬,笑道:‘我哪里知道这些。’”
《聊斋志异·卷十一·憨状可掬》:“见一少年,憨状可掬,坐于石上。”
他那~的样子让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