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2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07:00
“笨手笨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手脚笨拙,做事不灵活、效率低下。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在进行某些动作时显得不够灵巧,通常用于形容动作迟缓或做事情不够熟练。
“笨手笨脚”的确切来源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的构成元素“笨”与“脚”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提及,常用来形容人的笨拙。这个成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们对身体动作的观察与总结,反映了社会对灵巧与笨拙的普遍认知。
“笨手笨脚”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灵巧与笨拙常常被视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反映出人们对个体能力的评价。“笨手笨脚”有时带有调侃或亲切的意味,尤其在描述小孩或初学者时,更多的是一种宽容与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但也引发了对能力多样性的反思,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笨手笨脚”带给我一种温暖的情感联想,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努力尝试却不够熟练的人时,常常会让我想到自己的学*过程。它提醒我,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时间与实践。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一个烘焙课程,起初我对面团的处理非常笨手笨脚,做出的面包形状奇怪,口感也不佳。但随着练*,我逐渐变得熟练,这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在厨房里, 她笨手笨脚地揉着面团, 却也烘焙出, 甜蜜的希望与梦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clumsy”,同样指人做事笨拙。不同文化中,对于笨拙的描绘也往往带有幽默或亲切的色彩,反映了人们对学*与成长过程的共同理解。
通过对“笨手笨脚”的学*,我认识到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擅长的地方,重要的是勇于尝试与改进。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宽容地看待他人的不足。
才是笨手笨脚,无啥人来搭耐装烟。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那小厮笨手笨脚的,连个茶都不会倒。”
《醒世恒言》卷二十:“他笨手笨脚的,连个针线活都做不好。”
《聊斋志异·阿绣》:“阿绣笨手笨脚,做不来这些精细活。”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那笨手笨脚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不是个做细活的料。”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那贾环笨手笨脚的,哪里会这些。”
他这个人做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