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0:06
“攻乎异端”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攻击异端”,指对不符合主流或正统观点的理论、思想进行批评或反驳。基本含义是指对不同于传统或主流思想的观念进行挑战和探讨。
“攻乎异端”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攻乎异端,抑乎正道。”这句话表达了对偏离正道的思考和反思,强调了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应对不同观点进行探讨,同时也要回归正统。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理性探求和辩论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重视正统和规范,而“攻乎异端”则体现了对理性和批判精神的推崇。这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尤其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变革中,鼓励对旧有观念的质疑和探索新思想的勇气。
“攻乎异端”让我联想到勇气和探索精神。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能激励我在学*和生活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注意到团队成员对某个项目的看法分歧较大。我提到“攻乎异端”,鼓励大家积极表达不同的意见,最终我们收获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一篇关于创新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在传统的河流中游弋,
但心中暗涌着异端的波澜。
攻击固有的桎梏,
开启思想的自由之帆。”
在英语中,“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可以与“攻乎异端”相对应,强调对传统观念的挑战。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这两种文化都极其重视对不同观点的讨论和辩论。
通过对“攻乎异端”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仅是对异端思想的批评,更是一种探索和求知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对我在语言学和表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励我勇于质疑和探索,寻求更深刻的理解。
既是儒流,读圣贤之书,焉有~之理。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回
《宋史·儒林传序》:“宋兴,诸儒各以其学行于时,然多攻乎异端,不守先王之道。” 意指宋代兴起时,许多儒者各自以其学说行于世,但多攻击或研究与正统不同的学说,不坚守先王之道。
《晋书·裴頠传》:“頠好学不倦,博通群籍,尤精《易》、《老》。时人谓之‘通儒’,然不攻乎异端。” 意指裴頠学识渊博,但不攻击或研究与正统不同的学说。
《后汉书·郑玄传》:“玄以经学自任,不好攻乎异端。” 意指郑玄以经学为己任,不喜好攻击或研究与正统不同的学说。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流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意指诸子百家各有其说,若专注于攻击或研究与正统不同的学说,是有害的。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意指攻击或研究与正统思想不同的学说,这种行为是有害的。
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归之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