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0:03
成语“改途易辙”的字面意思是“改变路线,换掉车辙”。它的基本含义是指改变原来的计划、方向或方法,通常用于形容在遭遇困难或变化时采取新的策略或路径。
“改途易辙”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其中提到“途”是行走的道路,“辙”是车轮行驶留下的痕迹,表示当遇到困难时,灵活变通,选择新的道路。这个成语强调了应对变化和调整策略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以下几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适应变化被视为一种智慧,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人们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改途易辙”在商业、教育和个人发展中愈发重要。
“改途易辙”让我联想到勇于改变和自我反省的勇气。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要害怕调整方向,而是要勇敢迎接新的机遇。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经面临过选择职业方向的困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决定改途易辙,转向了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一决策让我感到更有动力和激情。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融入“改途易辙”: 在一个遥远的王国里,有位年轻的骑士,他在征途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强敌和无尽的障碍,他决定不再坚持原来的计划,而是改途易辙,寻找一条更安全的道路,最终成功救出了被困的公主,赢得了王国的荣誉。
在英语中,有类似“change course”或“shift gears”的表达,强调根据情况变化而调整策略。这些表达与“改途易辙”在含义上相似,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有所不同,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灵活适应的重视。
通过对成语“改途易辙”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意识到面对变化时的积极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勉吾子改途易辙而合同乎世俗,则告朋友不信,将如何而可?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者,齐之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书奏,天子召见,拜为郎中。数岁,出为齐相,威行邻国。齐王以忧死。天子闻之,以为主父偃胁齐王使自杀也,乃征下吏治。主父偃服其辜,上不忍致法,乃赐告归。其后以为改途易辙之效,乃徙家茂陵,以寿终。”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改途易辙,以从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