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4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7:55
“屡教不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多次教导仍然不改正”。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屡次受到教育、劝告或者批评,但却始终没有改正错误的行为或*惯。
“屡教不改”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原文中提到某些人多次受到教导,却依然不改过自新。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对教育与改正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顽固。
“屡教不改”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和改正错误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成语“屡教不改”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行为规范的期望。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教育、职场等领域,强调个人责任和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屡教不改”往往带有一些负面的情感色彩,可能让人感到失望或无奈。它唤起了对那些固执不改的人感到的无能为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个同学,总是屡教不改,尽管老师多次提醒他不要在课堂上玩手机,但他却依旧我行我素。最终,他的成绩受到了影响,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融入该成语:
教诲声声如细雨,
屡教不改心难移。
愿君自省重回路,
莫让今朝成往昔。
在英语中,“repeat offender”可以与“屡教不改”相对应,指的是屡次犯罪的人。不过,中文成语更加注重教育和改正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通过对“屡教不改”这个成语的学,我认识到改正错误的重要性和个体的责任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时刻保持自省,并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嘉靖末年,新郑故都御史高捷,有子不才,屡戒不俊,因手刃之。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屡教不改,终致祸乱。”
《后汉书·袁绍传》:“绍屡教不改,卒以败绩。”
《汉书·王莽传》:“莽屡教不改,终致天下大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屡教不改,卒以败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屡教不改,遂伐之。”
犯错误的人,出岔子极少数坚持错误、~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