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4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2:47
成语“朝更暮改”的字面意思是早晨时更改,晚上又再修改。引申义是形容一个人立场摇摆不定、态度随意改变,缺乏原则和稳定性。它常用来指责那些在重要问题上没有坚定立场的人。
“朝更暮改”出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文中提到冯异在面对朝廷政策时,态度时常变化,反映了他缺乏坚定的立场。此成语的出现与历史上政治环境的动荡有关系,常常有人为了迎合当权者而改变自己的立场。
“朝更暮改”在多种语境中都能使用。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诚信和稳定的价值观,使得“朝更暮改”被视为一种负面的行为。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虽然灵活应变是必要的,但过于频繁的立场改变则常常被视为不负责任。
“朝更暮改”常让我联想到不负责任和不成熟的行为,给人一种不可靠的印象。这种不稳定性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都会带来困扰,使我更加重视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团队项目中,有成员频繁改变意见,导致大家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影响了项目进度。我在讨论中提到“朝更暮改”这个成语,以此提醒大家要有一致的目标和态度。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描述:
在一个小镇上,有位商人名叫张三,他的生意总是朝更暮改,今天卖苹果,明天又转行卖鱼。镇上的人们都说:“这张三啊,真是个朝更暮改的人,今天的朋友,明天可能就成了竞争对手!”
在英语中,类似于“朝更暮改”的表达是“flip-flop”,常用于政治领域,形容政治人物立场的频繁变化。这表明在不同文化中,对立场不坚定的批评都存在,并且用词也体现了类似的负面含义。
通过对“朝更暮改”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清晰地表达对不稳定态度的批评,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关注言辞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战国来尚纵横朝更暮改,至楚汉诛暴秦大业归刘。
《清史稿·曾国藩传》:“朝更暮改,军心不定。”
《明史·张居正传》:“朝更暮改,吏民惑乱。”
《宋史·王安石传》:“朝更暮改,民无所措手足。”
《晋书·王导传》:“朝更暮改,法令不一。”
《后汉书·袁绍传》:“朝更暮改,政令无常。”
三妹子他从不会~的,他已说了改悔,必是改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