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0:42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早上给三颗栗子,晚上给四颗栗子。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人的态度、主张时常变化,没有一定的原则。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善变、不可靠的人。
该成语源自《庄子》的《齐物论》一章,讲述了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故事中,有个饲养员为了管理猴子,早上说要给它们三颗栗子,晚上又改成四颗,这使得猴子们感到不满,最终饲养员为了安抚猴子们,决定把早上的三颗和晚上的四颗栗子都给它们。这一故事揭示了人心的变化和对承诺的轻率态度。
“朝三暮四”常用于形容那些态度不坚定、易变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某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指责朋友或同事的意见不一;在演讲中,可以用来批评某种不稳定的政策或行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诚信和坚持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朝三暮四”反映了对这种不靠谱态度的批评。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或态度的变化。
“朝三暮四”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人们的短视。有时我们都可能在选择上犹豫不决,而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保持原则,避免随意改变想法。
在我的工作中,有一次项目讨论中,有同事的意见总是变化,让团队感到困惑。最后我们用“朝三暮四”来形容这种情况,提醒大家在讨论中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
在诗歌中:
朝霞初现意未明,
三颗栗子换四声。
君心何在随风动,
何必朝三暮四行。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flip-flop”,用来形容政策或意见的频繁变化。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变化同样被视为负面的,反映出对决策不坚定的批评。
通过对“朝三暮四”的学,我意识到在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态度和原则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思想。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论语·颜渊》:“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传说宋国养猴人狙公养了很多猴子,猴子能够完全听懂他的话,他对猴子的生活习性与语言也完全了解,由于家境开始不济,就想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说以后的栗子一律是“朝三暮四”,猴子不同意,就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满意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