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3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8:17
“屡试不爽”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多次尝试而没有失败,形容某种方法、经验或理论经过反复验证,始终有效。基本含义是指经过多次实践证明其正确性和有效性,常用来形容某种做法或技巧的可靠性。
该成语源自古代的典籍,最早出现在《明史·卷一百六十六·王阳明传》。其中提到王阳明的学说和实践经验,强调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人们重视经验和实践的态度。
“屡试不爽”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屡见不鲜、确凿无疑
反义成语:频频失误、屡败屡战
在**文化中,经验和实践的价值被高度重视。“屡试不爽”体现了这种重视,通过不断的尝试和验证,获得真实的经验和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等领域,这一成语的适用性进一步增强,强调了实证研究和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屡试不爽”给人一种信心和可靠感,常常与成功、经验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会激发出对成功的期待和对可靠方法的依赖感,能够增强交流时的自信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管理的挑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最终发现某个团队沟通策略屡试不爽,帮助我们有效提升了项目进度和质量。这个经验让我更加相信实践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
山高水长路难行,
屡试不爽见真情。
风雨兼程共此生,
携手并肩渡难关。
诗中通过“屡试不爽”表达了在艰难旅程中坚持不懈的信念与情感。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proven track record”,意指经过验证的成功经历。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显示出人类在追求成功和有效方法上的共同价值观。
通过对“屡试不爽”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和经验的承载体。在语言学中,掌握这种成语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并在交流中增强说服力。同时,它也提醒我重视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学和工作提供了指导。
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宋史·岳飞传》:“飞数请于帝,帝不听,飞屡试不爽。”
《晋书·王导传》:“导数请于帝,帝不听,导屡试不爽。”
《后汉书·班超传》:“超数请于帝,帝不听,超屡试不爽。”
《汉书·王莽传上》:“莽数请于太后,太后不听,莽屡试不爽。”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数请于赵王,赵王不听,平原君屡试不爽。”
可是只要一见尼姑,这一天就不用赌啦,赌甚么输甚么,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