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4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09:00
“改容更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容貌与外表”。它基本含义指的是在外观上进行改变或提升,通常用于形容人们为了适应环境、展现自我或者改善形象而进行的外在调整。
“改容更貌”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其中提到王允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提升个人形象,进行了相应的改变。成语的形成与古代对个人形象和外在表现的重视有关,这在古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
在**文化中,外在形象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改容更貌”不仅体现了个体对自身形象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对外表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对形象的追求愈发强烈,这一成语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改容更貌”让我联想到个人成长和蜕变的过程。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形象的改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的成长和成熟。它表达了自我提升和对美的追求,具有积极的情感联想。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迷,感到自己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心都需要改变。因此,我开始锻炼身体,调整饮食,并尝试新的服装风格。通过这次改容更貌,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她在春风中,改容更貌,
如花般绽放,迎接朝阳。
心中理想,犹如星辰,
闪烁生辉,照亮前方。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to change one's appearance”或“to reinvent oneself”,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外在形象的变化与个人内在的成长。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们对于形象和自我提升的追求是相似的。
通过对“改容更貌”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关于外表的改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个人内心的追求与成长。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让我更生动地描述人物的变化和情感,也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吾与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
《晋书·文苑传·陆机》:“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后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其为人所推服如此。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改容更貌,以示天下之新。”
《文选·陆机〈文赋〉》:“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改容更貌,以示天下之新。”
《后汉书·班彪传》:“彪上言:‘臣闻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莫不改容更貌,以示天下之新。’”
《汉书·艺文志》:“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相如因进言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闻首山之铜,铸以为金人十二,以象十二神,改容更貌,以示天下,莫不称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相如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闻首山之铜,铸以为金人十二,以象十二神,改容更貌,以示天下,莫不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