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1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17:19
“曾母投杼”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曾母把织布的杼子扔掉”。它主要用来形容母亲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和对其成长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对孩子不成熟或不听话行为的无奈。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曾国,曾母是曾国国君的母亲,曾国的国君在外征战,曾母为了让儿子能专心于国家大事,特意扔掉了他用来织布的杼子,寓意不再让他沉迷于不务正业。这个典故反映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及对他未来的期许。
“曾母投杼”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母亲的角色被视为家庭的核心,承载着关爱和责任。“曾母投杼”体现了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关怀。现代社会中,虽然家庭结构和教育观念有所变化,但这一成语依然可以用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深切关爱。
“曾母投杼”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与无奈的结合。作为孩子,我可以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而作为父母,我也能感受到那份期盼与焦虑。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我更加珍惜与家人之间的关系。
在我个人生活中,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当我沉迷于某个爱好而忽视学*时,母亲用“曾母投杼”来提醒我,让我意识到她的期望和苦心,这也激励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该成语:
在织梦的时空里,
曾母投杼,扔掉了我的迷惘,
她的期盼如晨曦般温暖,
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mother's love knows no bounds”,强调母亲对孩子的无私和深厚的爱。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母亲对子女的关爱这一主题在世界各地的表达方式中都有共通之处。
通过对“曾母投杼”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母爱的深刻内涵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家庭关系与教育观念的传递。
《晋书·王导传》:“昔曾母投杼,再三告行,孝子所以弗杀者,谓其非实也。”
《后汉书·刘昆传》:“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伯宗以贤妻之言戮孙林父,夫以餔糟鄙夫之义,犹能夺君之听,况曾母投杼之疑,岂不惑哉!”
《论衡·变动》:“曾母投杼,孝子所以生疑。”
《史记·甘茂列传》:“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联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