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1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8:03
“投杼之惑”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把梭子投出去的困惑”。其中“投杼”指的是在织布时将梭子投掷到经纬之间的动作,而“惑”则指困惑、迷惑。整体而言,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因模糊不清的事物或复杂的情况而产生的困惑或难以决断的状态。
“投杼之惑”源于《左传》,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织女,在织布时不慎把梭子投到地上,因而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这个典故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常常无从选择的心理状态。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复杂情境下的困惑状态,适用于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演讲等场合。例如,在讨论某个政治问题时,可能会说“我们面临的选择让我们感到投杼之惑”,以形象地表达困惑感。
“投杼之惑”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选择和决策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面对信息爆炸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们常常会感到困惑。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仍然适用,能够形象地表达现代人所面临的决策困境。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的无奈和不安。它引发的情感反应常常是焦虑和压力,特别是在重要决策时,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在选择职业方向时感到投杼之惑。面对多种可能性,我一度陷入了选择的迷茫中,最终通过咨询他人和深入思考,才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想法。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投杼之惑”融入其中:
晨曦初露心迷惘,
选择如织难决断。
投杼之惑随风散,
愿随心声逐梦远。
在英语中,类似于“投杼之惑”的表达可以是“at a crossroads”,意指在关键的决策点面临选择困扰。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在面对选择时产生的困惑感是普遍的。
通过对“投杼之惑”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困惑和决策时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面对复杂选择时,更加愿意正视自己的困惑,从而寻找解决方案。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内心的复杂感受。
当是不逞之人,曲为口端之说,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耳。
《宋史·吕蒙正传》:“蒙正上疏曰:‘臣闻投杼之惑,自古有之,非独今日也。’”
《晋书·王导传》:“导上疏曰:‘臣闻投杼之惑,自古有之,非独今日也。’”
《后汉书·杨震传》:“震上疏曰:‘臣闻投杼之惑,非一日之积也。’”
《汉书·刘向传》:“向因奏记陈政事,曰:‘臣闻投杼之惑,自古有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投杼之惑,不可不察也。’”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