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9:06
成语“人中骐骥”字面意思是“在人群中像骐骥一样”。骐骥是古代一种优秀的马,象征着出众的才能和卓越的品质。因此,这个成语比喻在众人之中,突出而卓越的人才。
“人中骐骥”源自《庄子·外物》中的一句话:“夫骐骥之千里,者,非一日之功。”这里提到骐骥作为一种优秀的马,强调其在众多马匹中脱颖而出的能力。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在人群中具有独特才能的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骐骥作为一种象征性动物,常常用于形容优秀的人才。在现代社会,尤其在职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中骐骥”可以用来强调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也反映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崇尚。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激励人们去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众人中的骐骥。同时,也让人反思个人的价值和在社会中的定位。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常常使用“人中骐骥”来激励自己和他人。比如,在团队中,总会有一些成员表现得特别突出,带动整个团队的进步,这时候我就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
在某个故事中,有一个年轻的画家,在一个艺术展览中展示了他的作品。尽管周围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技巧让人眼前一亮,正如“人中骐骥”,最终吸引了众多赞誉。
在英语中,有类似“diamond in the rough”这样的表达,意指在未被发现的平凡中蕴藏着非凡的才能。两者都强调了优秀人才在众多普通人中的稀缺性,但文化背景和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人中骐骥”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人才的赞美,更是一种激励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此所谓人中骐骥,必能致千里。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人中骐骥也。’”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谢混尤器之,常曰:‘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人中骐骥,天下才共一石,康乐独得八斗。’”
《晋书·陆机传》:“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后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
《南史·徐勉传》:“此所谓人中骐骥,必能致千里。”
南朝时期,徐勉自幼成了孤儿,家里也很穷,但他好学,六岁时就能写文章,成年后更加好学不知疲倦,在文学上少有成就。族人赞叹他说:“这就是所谓的人中骐骥,必将日行千里。”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天上石麟,夸小儿之迈众;~,比君子之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