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0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5:05
“凿破浑沌”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用工具(凿)打破混沌(浑沌),意指在混乱和无序中寻求清晰与秩序。引申义是指在复杂或模糊的环境中,努力寻找真相或解决问题。
“凿破浑沌”源于**古代神话和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德经》中关于宇宙起源的描述。古代道家思想中,浑沌被视为未开化的状态,象征着混乱和无序。凿破浑沌则暗示着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能够从混沌中开辟出新的秩序和生命。
该成语可用于多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混沌常被视为一种未开发的状态,凿破浑沌的过程则象征着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在现代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信息过载,凿破浑沌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寻找方向。
“凿破浑沌”带给我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联想到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的勇气和智慧。这种情感激励我在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遇到复杂的课题或项目时,我常常用“凿破浑沌”来激励自己和团队,强调通过讨论和研究找到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凿破浑沌”:
在星空下,思绪如潮涌,
凿破浑沌,心灵自明朗。
追寻真理,踏破迷雾,
勇敢前行,迎来曙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 through the chaos”,强调在混乱中寻求清晰和秩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在复杂情境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对“凿破浑沌”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使用成语能够有效传达复杂的思维和情感。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鼓励我在生活中积极面对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是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张九龄·上封事书》:“夫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由受命也。故王者动必则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协阴阳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凿破浑沌,含弘光大,成其道者,莫不由于斯也。”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皇王部》引《遁甲开山图》:“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凿破浑沌,别立乾坤者也。”
《艺文类聚·卷六·地部》引晋·张华《博物志》:“天地初不足,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此之谓凿破浑沌。”
《文选·左思·吴都赋》:“剖判庶物,匠成舆梁,凿破浑沌,披折天地。”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传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约好去浑沌之地,浑沌十分友善招待他们。倏与忽计划回报浑沌的好处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于是帮浑沌凿一孔,七日后浑沌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