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5: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4:21
“凿凿可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凿凿”表示确凿、真实,“可据”则意指可以作为依据。整体上,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情的真相非常明确,可以作为依据或证据。
“凿凿可据”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君子之于众也,凿凿可据”,这里形容君子言行的真实可信。这个成语的使用背景与古代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强调了真实和诚实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凿凿可据”通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学术讨论、法律辩论或是政治演讲等,强调某种论据或事实的可靠性。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信息或消息的真实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和真实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品质。成语“凿凿可据”的使用反映了对事实真相的重视,以及在社会交往中需要建立信任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追求真实的信息。
“凿凿可据”让我联想到对真相的追求和对诚信的重视。这个成语强调了在交流中提供真实依据的重要性,给人一种踏实和信任的感觉。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保持真实和可信赖的重要性。
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我们需要收集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论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寻找凿凿可据的信息,以确保我们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在一篇短诗中:
在纷乱的世界中,
真相如星辰闪烁,
凿凿可据的光芒,
照亮了前行的路。
在这段诗中,使用了“凿凿可据”来表达对真相的追求和信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ell-founded”或“substantiated”,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不同文化中,追求真实性的价值观念都是相似的,但具体的表达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凿凿可据”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与交流中,真实和可信是多么的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信息时更加关注其真实性。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会更加重视提供可靠的依据,以营造信任的氛围。
龚起潜为余谈之甚晰,皆凿凿可据。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德裕曰:‘公之言凿凿,吾当奉而行之。’”
《后汉书·班彪传》:“彪之言凿凿,足以信今而传后。”
《汉书·王莽传上》:“莽之言凿凿,天下莫不以为然。”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先生之言凿凿,吾不敢不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其言凿凿,不可易也。”
按此器除孙雨人处现存一具,合之富海帆处一具,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