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8:05
“无凭无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凭据和证据。它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缺乏根据,没有确凿的证据或依据,表示一种不可信、不可靠的状态。可以引申为对某种说法或行为的否定态度,强调其不可信。
“无凭无据”源于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其构成中的“凭”和“据”都为常见的汉语词汇。“凭”指依靠、凭借,而“据”指依据、根据。这个成语表明了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必须依赖证据和根据,否则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无凭无据”常用于各种语言环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无凭无据”的现象愈发明显,尤其在网络上,很多谣言和假消息随意传播,导致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能够提醒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保持警觉和批判的态度。
“无凭无据”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怀疑和不信任。当我们听到某些说法时,心中会产生质疑,促使我们追求真相。这种怀疑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误导,但如果过于谨慎也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焦虑。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朋友传递一些未经证实的新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他“这消息无凭无据,不要轻易相信”。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澄清事实,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无凭无据”:
风声轻语掠过耳边,
谣言四起无凭无据。
真相深埋心底幽暗,
待日出时照亮前路。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谣言的不屑和对真相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ithout any basis”或“groundless”,它们也传达了缺乏证据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强调证据和依据的重要性是普遍的,只是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对“无凭无据”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保持对信息的批判和审视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也能在社交中建立信任和可靠的形象。
只要梦翁把用他的钱给了他,其余无凭无据的事,也断不能容他放肆。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无凭无据,难以服众。”
《后汉书·杨震传》:“无凭无据,难以自明。”
《汉书·王莽传》:“无凭无据,众口铄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言无凭据,不足信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无凭无据,何以服人?”
我们~,拿她也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