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8:14
成语“无动于中”字面意思是“内心没有感动”,引申义为对某事或某种情感毫无反应,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平静、无动于衷,或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与关注。
“无动于中”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动。”这里强调的是内心的修养与感受。虽然“无动于中”并不是直接引用,但相关的思想表明了内心的状态与外界的关系。
在日常对话中,“无动于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情感表达漠不关心。例如,在讨论某人对朋友的困境反应时可以说:“他对朋友的遭遇无动于中,似乎毫不在乎。”在文学作品或演讲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描绘人物性格的冷漠或内心的坚韧。
同义成语:无动于衷、置若罔闻、漠不关心
反义成语:心潮澎湃、感同身受、心有所动
在**文化中,“无动于中”可以反映儒家思想中对内心修养的重视。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内心平静,不为外界动摇,往往被视为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情感,保持“无动于中”的态度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内心的宁静与从容。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做到无动于中,意味着能够理智地对待各种情感与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这种状态让我在面对挑战时能更加从容。
在我个人生活中,有一次在工作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团队内部的争执让我感到焦虑。然而,我努力让自己保持无动于中,最终能够理性地处理问题,而不是被情绪左右。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义。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无动于中”:
繁华背后无动于中,
浮世喧嚣心自清。
静观云卷云舒影,
此生何需多情生。
这首诗描绘了在喧嚣中保持内心宁静的状态。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stoic”,指的是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不动声色的态度。虽然两者在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对外界情感的抑制与内心的平静。
通过对“无动于中”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内心平和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外界*的反应,更是对自我修养与情感管理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态度。
以至顶到如今,偏偏碰着这位制军是不轻容易见客的,他见也好,不见也好,便也漠然无动于中了。
《宋史·岳飞传》:“高宗闻之,无动于中。”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上闻之,无动于中。”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无动于中。”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无动于中。”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汉王闻之,无动于中。”
面对集体财产遭到大火的威胁,我们怎么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