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3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4:43
“凿柱取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凿子在柱子上凿出字迹以便取书。它比喻为了获取知识或资料而不惜采取非常手段,强调了求知的执着和努力。
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源于古代对书籍的珍视。当时书籍稀缺,知识获取困难,而“凿柱取书”则是描述一个人为了读书而不惜破坏柱子,这种极端的求知行为反映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求。其具体出处可能不易追溯,但类似的情节在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
“凿柱取书”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知识被视为极其重要的财富,古人常常为了学而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士人对读书的重视,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知识获取的方式多样化,但“凿柱取书”的精神依然适用,提醒人们在学*上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凿柱取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体现了对知识追求的执着。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成语也让我联想到许多为了知识而努力奋斗的人,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勇气和毅力。
在我的学*过程中,有一次我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几乎熬了几个通宵,查阅了大量资料,体验到了“凿柱取书”的精神。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的成果让我感到无比自豪。
在古老的图书馆里,有一位学者,夜以继日,手握凿子,他的心中燃烧着求知的火焰,凿柱取书,只为那一卷珍贵的古籍,岁月在他身旁流逝,唯有知识伴他不离。
在其他文化中,对知识的追求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在英语中,“knowledge is power”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没有像“凿柱取书”那样具体的情境。不同文化中对知识的追求常常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通过对“凿柱取书”的学,我深刻理解了知识的珍贵与求知的决心。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要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鼓励我们珍惜每一个学的机会。
公体山川之醇气,禀玉石之上灵,凿柱取书,安弦习礼。
《宋史·文苑传·李昉》:“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父超,唐末为幽州节度判官。凿柱取书,以示子弟。”
《晋书·王祥传》:“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也。少有志操,清慎持躬,不以富贵骄人。凿柱取书,以示子弟。”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父班嗣,虽修儒学,而尚奇节,论议常据经守义,不肯苟同于世。凿柱取书,以示子弟。”
《汉书·艺文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凿柱取书,以示弟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凿柱取书,以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