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1:58
“怜贫恤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怜悯贫穷和痛苦的人。它表达了一种同情心和关怀,强调对贫苦和受苦者的怜悯与救助。该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帮助他人的人。
“怜贫恤苦”最早见于《后汉书·王允传》:“怜贫恤苦,义之所至。”这句话描述了王允宽厚仁爱,乐于施舍的品质。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慈善和同情心的重视,以及对富人的道德期望。
在文学作品中,“怜贫恤苦”常用于描写人物的高尚情操,例如小说中的慈善家或侠义之士。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称赞那些关心弱势群体的人,例如志愿者、慈善家等。在演讲中,演讲者也可以引用这一成语来号召大家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弱势群体。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怜悯与同情是德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对他人的关心与仁爱,因此“怜贫恤苦”反映了社会对于慈善和助人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激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参与慈善活动。
“怜贫恤苦”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温暖与责任感。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难时刻给予我帮助的人,同时也激励我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使我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为贫困儿童筹款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怜贫恤苦”的重要性,看到那么多人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令我感动不已。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将“怜贫恤苦”融入其中:
寒冬腊月雪纷飞,
街头流浪影相随。
怜贫恤苦心常在,
温暖人间愿共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mpassion for the poor and suffering”,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关心弱势群体的情感。在许多文化中,帮助穷人和受苦者被视为美德,反映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通过对“怜贫恤苦”的学,我更加明确了同情心和慈善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种关怀。我认为,怜贫恤苦是一种美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发扬光大。
此间有一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
《旧唐书·孝友传·李知本》:“知本家贫,力田养亲,乡里称其孝,好施与,怜贫恤苦,人多德之。”
《清史稿·孝义传·张履祥》:“履祥家贫,力田养亲,乡里称其孝,好施与,怜贫恤苦,人多德之。”
《明史·孝义传·刘忠》:“忠家贫,力田养亲,乡里称其孝,好施与,怜贫恤苦,人多德之。”
《宋史·孝义传·陈兢》:“兢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乡里率化,皆怜贫恤苦。”
《后汉书·王丹传》:“家累千金,好施周急,性慷慨,有大度,怜贫恤苦,人多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