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16: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1:41
成语“怙过不悛”由“怙”、“过”、“不”、“悛”四个字构成。字面意思是指“依赖自己的过错而不悔改”。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态度消极,执迷不悟,不愿意改正错误,通常用来批评那些明知错误却不愿改正的人。
“怙过不悛”源自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意在警示人们应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这个成语的形成与古代重视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责任的思想背景有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道德审视。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和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怙过不悛”反映了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期望。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这一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鼓励人们直面错误并加以改正。
“怙过不悛”常常带有批判的情感色彩,提醒人们应对自己的错误保持警惕。它让我联想到身边那些不愿意承认错误的人,给人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感觉,同时也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多次犯错却始终不愿意接受反馈,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个例子让我深刻理解了“怙过不悛”的含义。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错误如影随行,
怙过不悛心难平;
一片真诚待人处,
他日重见重生赢。
在英语中,有一句类似的表达是“sticking to one's guns”,意指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意改变。虽然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怙过不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错误决策的固执。
通过对“怙过不悛”的学*,我认识到承认错误并进行改正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谦逊,勇于面对自己的缺陷,不断进步。
倘再执迷不悟,不肯尽数缴呈,妄思存留售卖,是其有心违抗,怙过不悛。
今如诸君约,苟能痛改前非,以国家为前提,则宽其既往……如仍~,则玉麟辈一介武夫,为国家起见,惟知以武力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