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1:38
成语“如手如足”字面意思是“像手一样,像脚一样”,用来形容某事物或某种技能非常灵活、熟悉,能够非常自如地处理各种情况。基本含义是形容对某种事物的熟练掌握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成语“如手如足”源于古代汉语,虽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结构和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常可以见到。它表达了人与环境、工具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人对事物的驾驭能力。
“如手如足”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反义成语:手忙脚乱、无能为力
“如手如足”在**文化中强调了人与工具、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熟练技艺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强调快速适应和灵活应对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
该成语给人一种自信和从容的感觉,联想到熟练、灵活、适应性强的形象。在表达中,它能够传达出一种对能力的赞美和对熟练技巧的钦佩。
在我自己的学和工作中,曾经在准备一个项目时,经过反复练后,最终呈现的效果如手如足,得到了团队的认可。这让我意识到熟能生巧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如手如足,晓鸟啼鸣伴朝霞;人生旅途行如风,万事皆能随心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ike second nature”,意指某种技能或行为非常自然、熟练。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对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
通过对“如手如足”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技能的描述,更是对个人能力和适应力的赞美。它在语言学*和日常表达中,提醒我们要追求熟练与自如,增强对事物的掌控能力。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晋书·王导传》:“导曰:‘吾与元规,如手如足,岂得相离!’”
《后汉书·马援传》:“援曰:‘吾与子阳,如手如足,今若相舍,是自相贼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乃赦城中囚徒,皆授兵,杀豨,饮其血,与誓曰:‘有不为新室者,社鬼记之!’以严尤为大司马,廉丹为大司空,皆赐爵关内侯,食邑各千户。二人者,莽之腹心股肱也,如手如足,不可失也。”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兄弟如手如足,不可相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