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5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0:05
“如丧考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失去父母一样”。其中,“丧”指的是失去,“考妣”指的是父亲和母亲。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悲痛或失去亲人后的情感状态,通常表示一种沉重的哀伤和无助感。
“如丧考妣”出自《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云:“公若丧考妣,何以见人。”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君主失去了父母,如何还能见人。这一成语在历史上反映了对父母的尊重与孝道的文化传统。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绘失去至亲后的悲痛情景,适用于文学作品、悼词、日常对话等场合。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如丧考妣”来表现人物的悲伤;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能用它来形容一个人因失去某种重要事物而感到的痛苦。
细微差别在于“如丧考妣”强调的是一种深沉的悲痛,而“如丧家之犬”则更多强调孤独和无助感;反义成语“喜出望外”则完全是正面的情感。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观念,父母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成语“如丧考妣”不仅反映了对亲人的情感依赖,也体现了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渐渐变得独立和自主,但对于亲情的重视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依然存在。
听到“如丧考妣”,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悲伤与失落,仿佛能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失去亲人的时刻。这种情感反映了人们对亲情的依赖和对失去的恐惧。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听到朋友失去父母的消息,我立即想到了“如丧考妣”这个成语,能够准确表达出他此时的心境。于是我在安慰他时,用了这个成语,表达了我的理解和同情。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月明如水影苍凉,
独坐庭前忆故乡。
父母已逝难相见,
心中感伤如丧考妣。”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like a lost child”,用来形容失去方向或失去重要事物后的悲伤感。尽管表达的具体方式不同,但情感的共鸣却是相似的。
通过对“如丧考妣”这个成语的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在学*和使用过程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和对失去的敏感性。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战国时期,鲁国人蒙丘向老师孟子请教舜做天子时,他的父亲也面北朝见他,尧也率诸侯朝见他,这是否违背礼法?孟子说事实上尧是在年老后才将帝位让给舜的,尧死时,老百姓如丧考妣,舜率百姓服丧三年,停止娱乐
上帝啊!教我三魂七魄飞天外。真个是~,昏迷苫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