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0:01
“好高骛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好高”指追求高远的目标,“骛远”则是指追求远大的理想。整体上,该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追求过于高远、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理想,常带有贬义,指责这种态度可能导致无法实现目标或对现实的忽视。
“好高骛远”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其中提到“好高骛远”,意思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那些不务实、志向过于远大的人的常用词汇。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理想与务实并重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好高骛远的行为常常受到批评,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务实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在职场、学乃至生活中,脚踏实地的做法更容易获得成功。
“好高骛远”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惕与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与现实的条件,避免因过于理想而导致失望或失败。
在我大学期间,有一位同学总是希望毕业后立即创业,梦想着快速成功。但在实际操作中,他缺乏经验与资金,最终只能选择继续深造。我常常用“好高骛远”来形容他的态度,提醒自己在设定目标时要务实。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理想如星空,遥不可及,
若不脚踏实地,何以追寻?
理想虽美,务实为舟,
好高骛远,终难成真。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为“reach for the stars”,但它有时带有鼓励的意味,而“好高骛远”则更多地强调不切实际的风险。在西方文化中,追求理想与设定现实目标之间的平衡也常常被讨论。
“好高骛远”这一成语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必须考虑现实的必要性。它提醒我们在学和生活中应保持务实的态度,平衡理想与现实,这对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我更加认识到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以及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不忘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后汉书·班超传》:“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汉书·王莽传上》:“莽少时,好读书,师事陈参,受《礼》、《乐》、《诗》、《书》,皆通大义,不好章句,务知大者远者。”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论语·子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路曰:‘何如斯可谓之好学也已矣?’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但是~,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