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06:0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23:06
“繁文缛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繁杂的文辞和繁琐的礼节。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过于繁杂,特别是指形式上的繁琐和不必要的细节,导致实质内容被掩盖或削弱。
“繁文缛节”最早出现在《南齐书》中的《王僧达传》。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王僧达的文风简练,反对当时流行的繁复文辞和礼节。成语中的“繁文”指的是复杂的文字,而“缛节”则是指繁琐的礼仪或细节。
“繁文缛节”常用于批评那些形式主义、过于复杂的事情,尤其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某种文风的沉重;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会用它来形容某个会议或活动的繁琐程序;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简练的重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繁文缛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简洁和实用的追求。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和政治文书都强调简练的表达,而现代社会则更注重效率和可理解性。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依然适用,提倡去除不必要的形式和程序,让沟通更加直接和有效。
提到“繁文缛节”,我常常联想到过于复杂的官方文书或会议流程,令人感到疲惫和困惑。这种繁琐的形式往往让人失去耐心,反而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它也让我思考到在沟通和表达中,简洁的重要性。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的汇报材料由于过于详细,导致最终的呈现效果不佳。这让我意识到,过多的细节和繁文缛节反而会掩盖核心信息。于是,在后续的汇报中,我尝试精简内容,重点突出关键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尝试使用“繁文缛节”来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在繁文缛节的生活中,
我寻觅那一抹简明的光,
愿去繁从简,切去多余的枝叶,
只留真挚的心声,响彻天涯。
在英语中,与“繁文缛节”相似的表达是“red tape”,指的是官僚机构中的繁琐程序和不必要的手续。这个表达同样反映了人们对繁琐形式的厌恶,强调了效率和直接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对“繁文缛节”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表达和沟通中,简洁与实用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去除冗余,还激励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简单明了的方式。对我个人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提升我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清晰度。
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以及唠叨的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