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11: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27:48
成语“虚文缛礼”由四个字组成:
字面意思为空洞的文字和繁琐的礼节,基本含义是指一些表面上的、形式化的言辞和礼节,缺乏实际内容和意义。
“虚文缛礼”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故君子之道,虚文缛礼”,意在批评那些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的做法。这反映了古代儒家强调实质、反对空洞形式的思想。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重视内涵和实际功效是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虚文缛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本质。
“虚文缛礼”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繁琐的规章制度和形式主义的行为,这种空洞的表现常常令人感到厌倦和失望。它提醒我在生活中追求实质,而不是只满足于表面的华丽。
在工作中,我曾经参与一个项目,团队成员为了迎合上级的期望,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华丽的汇报材料,结果内容却空洞无物,导致项目进展缓慢。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虚文缛礼”的危害,今后我会更加注重内容的实质而非形式的繁华。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虚文缛礼”:
繁华背后藏虚文,
缛礼千端皆空心。
唯愿真情伴月明,
不求浮华醉一生。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表面繁华的拒绝,寻求真正的情感和内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all show and no substance”,意指外表华丽却没有实际内容。在不同文化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反映出对形式主义的批评。
通过对“虚文缛礼”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与表达中,追求实质内容比追求花哨的形式更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沟通的有效性,也能在个人和职业发展中建立更真实的联系。因此,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始终关注内容的深度和实质,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议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