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49:01
“稳若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非常稳重、可靠,没有丝毫动摇的迹象。通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态度、性格、处事方式等,强调其坚韧和稳定。
“稳若泰山”出自《汉书·王莽传》。在这部历史著作中,王莽被描述为稳重、有理智的人,因而与泰山的稳固特性相提并论。泰山作为五岳之一,以其巍峨和稳固著称,成为稳定和坚固的象征。
在不同的语境中,“稳若泰山”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压力时表现出的冷静和坚定。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稳若泰山”在**文化中体现了对稳定和坚韧的追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稳定常常与个人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如今,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依然适用,鼓励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与自信。
“稳若泰山”给人的感觉是安全和可靠。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他人支持和帮助的人。这个成语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鼓励在逆境中坚持和保持自信。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面对重要考试时,我感到非常焦虑。然而,我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她的稳重和自信让我觉得自己也能做到。此时,我就想到了“稳若泰山”,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春天的阳光下,山峦起伏,花开烂漫,正如那位智者,稳若泰山,傲然屹立于世间,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不改其色。
在英语中,可以用“as steady as a rock”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坚固和稳定。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所传递的价值观相近,反映了人们普遍对稳定的重视。
通过对“稳若泰山”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意识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在沟通和交流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成语,将使我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论语·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而午门外站立着六只高大的驯象,由彩衣象奴牵引,每一阙门两只,相向守门,纹丝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