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3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2:42
“异口同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同的嘴巴说出相同的话”。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的人在同一问题上表达相同的意见或看法,通常用来形容一种一致性或共识。
“异口同声”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异口同声,必有其意”。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强调了在交流中达成一致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君子之间的交往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尤其重视群体的和谐与一致性,常常会用“异口同声”来强调团队协作和社会共识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各个个体的声音越来越被重视,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政治、商业决策中,仍然会寻求一种意见上的一致性。
“异口同声”给人一种团结、和谐的感觉,能够促使我们思考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寻求共识并促进合作。同时,它也会让我联想到在团队工作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达到一致的目标。
在一次团队项目中,我们在讨论方案时,经过多次的沟通与讨论,最终达成了“异口同声”的共识,大家都同意采用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在一首关于团结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不同的声音汇成一曲,
异口同声共谱和谐。
在这片土地上,心手相连,
共同梦想,携手前行。
在英语中,可以用“speak with one voi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不同的人在某一问题上达成一致。在西方文化中,这种共识同样被重视,特别是在政治或社会**中。
通过对“异口同声”的学*,我认识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达成共识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团队合作中更加注重沟通与理解,推动共同目标的实现。
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宋史·岳飞传》:“天下异口同声,以为岳飞忠勇,宜为大将。”
《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异口同声,以为公宜为盟主。”
《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异口同声,以为莽功德比周公,宜为摄皇帝。”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诸侯异口同声,曰:‘平原君贤,故争相归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诸侯异口同声,曰:‘请于天子。’”
众人~地叫着:“罚!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