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4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2:59
成语“异域殊方”由四个字组成:“异”意为不同的;“域”指地区或国度;“殊”表示特别或不同;“方”则指方位或地方。字面意思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地方,通常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或风俗背景。基本含义强调了地域差异,尤其是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多样性。
“异域殊方”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不同文化交融与冲突的描述。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这种地域差异的体现逐渐被文人所关注,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热门主题。
该成语在多种场合中都可以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异域殊方”体现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随着旅游、移民、科技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互愈发频繁,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提醒人们尊重和理解多样性。
“异域殊方”让我联想到旅行的乐趣和对新文化的探索。它引发我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好奇心,让我在交流中更加包容和开放。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与会者。我们分享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异域殊方”的魅力,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在一首描绘旅行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异域殊方风景各异,
文化交融如水流淌。
万千故事共此聚,
心灵相通如星共煌。”
在英语中,可以用“cultural diversity”来表达文化的多样性,但它相对较为宽泛,无法完全涵盖“异域殊方”所强调的地域差异和具体文化背景。因此,在不同文化中,尽管有相似的表达,但在使用频率和语境上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异域殊方”的学习,我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交流中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的必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促使我在思维上更加开放,愿意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
故虽有峻山巨海之隔,绝域殊方之迥,登峰诡曲之因,皆可得举而定者。
《南齐书·东南夷传》:“自汉末四海分崩,群雄并起,而孙氏跨有江东,世称英雄。”
《宋书·蛮夷传》:“自汉氏以来,四夷朝贡,皆以其职贡之有无,以为国之盛衰。”
《晋书·四夷传》:“自晋氏南迁,河右扰乱,四夷交侵,百蛮萃聚,其间虽有慕义来宾,而亦有背恩忘德,据险为乱者矣。”
《后汉书·西域传》:“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
《汉书·西域传》:“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不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兮殊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