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0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3:15
成语“异曲同工”字面意思是“不同的曲调,却有相同的效果”。其基本含义是指不同的事物或方法在结果上有相同的效果,强调了不同方式下的相似性。
“异曲同工”最早见于《大元大一统志》。成语的背景与古代文人对艺术、文学创作的探讨密切相关,强调了即使在不同的创作风格、技法下,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或效果仍然可以达到相同的高度。
“异曲同工”常用于文学评论、艺术欣赏、科学研究等场合,强调不同方法或风格的相似性。在日常对话中,常用来形容不同的人或事物虽各有特点,但在某种层面上却有相似之处。
在**文化中,艺术与文学的多样性被广泛认可,成语“异曲同工”反映了对这种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该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大,尤其在强调合作与多元思维的环境中,能够体现出不同观点和方法的价值。
“异曲同工”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欣赏与包容,特别是在面对不同观点、方法时,它让我意识到多样性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也促使我更加开放地看待问题,接纳不同的意见。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例如,在团队合作时,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最终通过讨论和整合,我们得出了相同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异曲同工”的智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诗人不同音, 画家各有情。 然而心中语, 皆是异曲同工。
在英语中,“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最终都能达到各自的目标。这显示了文化间对多样性的认同和欣赏。
通过对“异曲同工”的学*,我意识到在表达中,不同的声音和风格都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个成语提醒我在交流时要尊重多样性,发现不同方式间的共通之处,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升了我的思维深度。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二》:“《梅溪集》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十朋文集,世有两本:其一五十四卷,其一前后集共二十六卷。此本乃其家塾所刊,较前后集本多至倍蓰。然考《宋史》本传,称有《梅溪集》五十四卷,则五十四卷者乃其全帙,前后集本则后人所裒辑也。二本并行,异曲同工。”
《清史稿·文苑传三·姚鼐》:“鼐文宗方苞、刘大櫆,六经、子、史,莫不贯穿。其为文,高简深古,才敛于法,气蕴于精,尤以少作《南山集序》为最。世谓其辞章近方、刘,而义理宗程、朱,异曲同工。”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史记》有《左传》体,《汉书》有《史记》体,皆是异曲同工。”
《宋史·文苑传五·贺铸》:“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诸如此类,多所云云。异曲同工,其揆一也。”
《文心雕龙·定势》:“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异曲同工,其揆一也。”
西汉时期有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是以词赋见长,司马相如是汉景帝时期的人,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华丽;扬雄是汉成帝时人,作品有《甘泉赋》《河东赋》,主张修政。唐朝文学家韩愈评价说“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至诚虽是个小弟弟,又是个“书朋友,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却骎骎乎与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