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1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09:05
“乌衣门巷”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乌衣的门和巷”。其中“乌衣”指的是黑色的衣服,通常与贵族或名门望族相关联,而“门巷”则指的是门口和小巷。整体上,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富贵之家或名门望族的生活环境。
“乌衣门巷”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春望》中,其原句为“白日依山尽,苍苍乌衣巷。”乌衣巷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那里是王谢家族的居住地,王谢家族在当时是著名的名门望族。成语中提到的“乌衣”象征着这些家族的显赫和繁华。
“乌衣门巷”通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富贵家庭的环境,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使用,形容某个地方的繁华或富丽堂皇。在演讲时,可以用来强调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地位与荣誉对个人的影响深远。乌衣门巷不仅是历史的象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血统和家族背景的重视。现代社会对这一成语的使用,可以引发对家族、身份与社会流动性的思考。
“乌衣门巷”让我联想到一个辉煌的时代与典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对名门望族的复杂情感:既羡慕他们的荣耀,又感到历史的沧桑与无常。
在一次关于**历史的演讲中,我提到“乌衣门巷”来引入王谢家族的故事,讨论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及其对后世的启示。这种文化背景的引用,使得演讲更具深度和吸引力。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尝试将“乌衣门巷”融入其中:
春风拂面乌衣巷,
繁华旧梦随风散。
家族荣耀随岁月,
唯留青苔映月寒。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oble lineage”或“aristocratic background”,但往往没有“乌衣门巷”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象征。
通过对“乌衣门巷”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引发对身份与地位的深刻思考。成语的使用丰富了我的表达,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一《委巷丛谈》:“乌衣巷,在金陵城中,晋宋间王谢诸豪贵所居,今其地犹名乌衣营。”
《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乌衣巷,在金陵城中,晋宋间王谢诸豪贵所居。”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少好学,工文辞,居乌衣巷,自号乌衣先生。”
《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六《杂录》:“乌衣门巷,晋宋以来,多为贵戚所居。”
《南史·王僧辩传》:“僧辩家在乌衣巷,弟僧智为吴兴太守,僧辩往吴兴省之,道逢贼,贼问僧辩何人,僧辩曰:‘我王领军也。’贼曰:‘既是王领军,何为至此?’僧辩曰:‘我欲往吴兴省弟。’贼曰:‘既是王领军,何不从乌衣门巷来?’”
~,叹当年王谢,依旧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