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1:10
“捉襟见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捉住衣襟,就会露出肘部”。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衣服太紧,无法遮掩身体,进一步引申为处境窘迫、无计可施,或者说是无能为力的状态。它常常用于描述在某种情况下感到束手无策或难以应对的状态。
“捉襟见肘”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最早见于《后汉书·王允传》。在这部作品中,王允因政局混乱而感到无能为力,形象地描述了他捉住襟口而肘部裸露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个人力量不足以应对复杂局面的无奈。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语境中,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捉襟见肘”在**文化中,常常用来反映个人或集体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奈与局限。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视,同时也在现代社会中有其适用性,尤其在面对复杂的职场挑战和生活压力时,常被用来形容现代人的困境。
该成语给人一种紧迫感和焦虑感,常常让人联想到无助和被迫应对的情境。此外,它也引发人们对自身能力和资源的反思,促使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由于资源匮乏和时间紧迫,我感到“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得不积极寻找团队合作的机会,最终克服了困难,完成了目标。
在一个虚构故事中: “李明站在窗前,外面的风雨肆虐,心中却如同捉襟见肘,无法找到出路。回忆起往昔的种种,他明白,唯有迎难而上,才能找到那一线生机。”
在英语中有类似表达“between a rock and a hard place”,形容在两种困境之间难以选择的状态。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都涉及到无奈与困境的体验。
通过对“捉襟见肘”的学*,我对其深刻的意义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更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用更加形象的方式来描述和反思自己的处境。它提醒我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陷入无助的状态。
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平时所过的早就是~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