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1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10:42
“平白无辜”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平白”指没有原因、没有理由,“无辜”则意味着没有罪过、没有责任。整体而言,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在某种情况下是完全无辜的,没有受到任何过错或指责的理由。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与古代对冤屈的讨论有关。在古代社会,许多冤屈的案件常常使无辜者受到误解或指责,因此强调“平白无辜”的重要性,以求得社会的公正与谅解。
“平白无辜”常用于各种语境中,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背景中,“平白无辜”表达了对公正的渴望和对冤屈的同情。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人们对无辜者的保护意识增强,这一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正。
该成语给人带来一种同情和愤慨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许多影视作品中无辜者被冤屈的情景,常常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对正义的渴望与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朋友被误解为偷窃,尽管他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那时我就用“平白无辜”来形容他的处境,试图为他辩护,说明他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位年轻的画家,他的作品被误认为是抄袭,然而他每一笔都是灵感的流淌,最后真相大白,他在画展上说道:“我只是一个平白无辜的艺术家,追求我心中的真实与美。”
在英语中,可以用“wrongly accused”或“innocent”来表达类似含义,但“平白无辜”更加强调了没有理由的冤屈。在不同文化中,无辜与冤屈的概念也可能有不同的社会反响与法律处理方式。
经过对“平白无辜”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它承载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无辜者的关怀。这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让我更加关注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这样说,你竟是个平白无辜人了。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平白无辜,而受其害。”
《后汉书·袁绍传》:“平白无辜,而受其诛。”
《汉书·王莽传下》:“平白无辜,而受其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平白无辜,而蒙世之温蠖。”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平白无辜,而受其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