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15:58
成语“椒焚桂折”的字面意思是指将椒树焚烧,桂树折断。椒和桂都是香料植物,椒焚桂折意指珍贵的东西受到毁坏,通常用来比喻美好事物的遭受摧残或损坏。
“椒焚桂折”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体的出处尚无明确记载,但它的意象与古代对椒和桂的重视有关。椒在古代常用于调味,桂则象征着美好与高雅,因此这个成语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破坏的惋惜之情。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战争、灾难或其他突发**对美好事物的破坏。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文化、传统的消亡或某种美好状态的终结。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椒与桂的象征意义深远,椒常被视为生活的调味品,而桂则象征着高洁和优雅。成语“椒焚桂折”不仅反映了对物质与精神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带来的冲突与损失。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成语的适用性越来越广泛,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视。
“椒焚桂折”这个成语让我产生了一种忧伤的情感,联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忘或摧毁。这种情感促使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场因城市开发而导致的老街区拆迁,许多承载着我童年记忆的地方被夷为平地。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椒焚桂折”的含义,并在一些讨论环境保护的场合中使用这个成语,表达对美好事物被毁的惋惜。
我尝试将“椒焚桂折”融入到一首诗中:
风吹过,桂香渐散,
梦中椒影,已成过往。
岁月如歌,叹息声响,
椒焚桂折,情何以堪?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destroy beauty”或“to ruin something precious”,但这些表达往往缺乏成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无法充分传达出对美好事物被摧毁的深切感受。
通过对“椒焚桂折”的学*,我更加理解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表达形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日常交流中,适当地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帮助我们更好地传递思想与情感。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
《南史·文学传·江淹》:“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凡所著述,自汉魏以来,迄于齐梁,莫不兼善。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淹闻之,笑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椒焚桂折,其可奈何!’”
《宋书·谢灵运传》:“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灵运诗书皆绝伦,每有一文至,都下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名动京师。作《登池上楼诗》,谢混见而叹曰:‘此儿非刻画所能仿佛,椒焚桂折,不足喻其高妙。’”
《晋书·文苑传·左思》:“左思作《三都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思既贵显,家富于财,乃买田宅,起楼阁,以椒焚桂折为乐。”
《文选·潘岳〈寡妇赋〉》:“椒焚桂折,兰摧蕙折。”
《汉书·王莽传下》:“莽忧懑不能食,但饮酒,啖鳆鱼;读军书倦,因冯几寐,不复就枕矣。莽妻即死,谏大夫阳成公知之,私谓人曰:‘椒焚桂折,其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