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1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0:41
“巨奸大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极其奸诈和狡猾”。其中,“巨”指巨大、极端;“奸”指奸诈、恶劣的手段;“大”同样指程度高;“猾”则指狡猾、狡诈。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奸诈和狡猾程度非常高,常常带有贬义。
“巨奸大猾”的来源并不明确,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然而,它可以理解为对古代文人或历史人物的品评,常用于形容那些在权谋、阴谋方面特别精明的人。
“巨奸大猾”通常用在负面语境中,形容那些心机深沉、手段恶劣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写反派角色;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批评某些人的行为或性格;在演讲中,可以用来强调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奸诈和狡猾常常与不道德的行为相联系。社会上对这类人的批评往往源于对诚信和正义的重视。现代社会中,虽然奸诈的人依然存在,但对其的抵制和谴责也在增加。
“巨奸大猾”带有明显的负面情感,容易让人联想到阴暗、狡诈和不道德的行为。听到这个成语,往往会让人感到警惕和不安,提醒自己要小心身边的人。
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一个同事,他在工作中总是设法让自己的贡献被高估,而抹杀其他人的努力。大家都觉得他的行为“巨奸大猾”,因此逐渐与他疏远。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权力的游戏中,
谁能逃脱巨奸的网,
纵使聪明如狐,
也难逃大猾的锋芒。
在英语中,可以用“cunning”或“devious”来表达类似的含义。这些词汇同样带有贬义,形容那些采取阴险手段获得目的的人。
通过对“巨奸大猾”的学,能够深刻理解到语言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不良行为,保持诚信和善良。它在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与态度。
务于穷竟,连坐相牵,数年不绝,遂使巨奸大猾,伺隙乘间。
《续资治通鉴·宋纪》:“巨奸大猾,弄权于内,国之危也。”
《资治通鉴·唐纪》:“巨奸大猾,潜伏于朝,国之祸也。”
《清史稿·奸臣传序》:“清之衰,衰于巨奸大猾之窃柄。”
《明史·奸臣传序》:“明之亡,亡于巨奸大猾之弄权。”
《宋史·奸臣传序》:“自昔国之乱也,由治平之时,不能择贤而任之,使巨奸大猾得以逞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