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5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20:14
成语“拍案而起”的字面意思是“拍打案几(桌子)而站起”,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迅速站起来,常用来表达对某种不公或不义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抗议。
“拍案而起”源自古代文学,最常见的出处是《水浒传》。在小说中,许多人物在目睹不公正的行为时,因愤怒而拍案而起,表现出他们的义愤填膺。这一成语体现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平现象的愤怒。
“拍案而起”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拍案而起”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义士、豪杰的表现,体现了对正义的执着追求。现代社会中,随着对社会公正和人权意识的增强,该成语的使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听到“拍案而起”这个成语,我常常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捍卫正义。这种情感激励我在生活中也要对不公现象保持敏感,并积极发声。
在我身边,有一次目睹了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心中感到不平,我也有了“拍案而起”的冲动,虽然没有真的拍案,但我向老师反映了这个问题,最终得到了改善。
在一首小诗中,我试着融入“拍案而起”:
一声怒吼响夜空,
拍案而起惊四方。
世间不公何时止,
正义长存心中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ise in anger”或“stand up in protest”,虽然传达的情感相似,但文化背景中对正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拍案而起”的学*,我深刻理解了这一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力量。它不仅传达了愤怒的情感,也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应主动站出来发声。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适时使用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情感的传递。
羋氏大怒,拍案而起,骂曰:‘役夫不肖如此,宜王之欲杀汝而立职也!’
《清史稿·林则徐传》:“林则徐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明史·海瑞传》:“海瑞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宋史·岳飞传》:“岳飞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元年》:“光武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闻之,拍案而起,曰:‘此何言也!’”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