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4:5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3:55
“矜寡孤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矜持、少有、孤独”。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或是指那些孤独、无依无靠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遭遇困境或陷入孤立的人,强调他们的无助和寂寞。
“矜寡孤独”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原文为“矜寡孤独,惟君子之容”。其中“矜”有自持、珍重的意思,“寡”表示少或缺乏,“孤”指孤独,“独”则强调单独。这个成语在古代社会中,常用来描述一些弱势群体,尤其是孤老、孤儿等。
在文学作品中,“矜寡孤独”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小说中的孤独者在面对社会冷漠时,可能会被描述为“矜寡孤独”。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在经历困难时的孤立状态。在演讲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引入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矜寡孤独”在古代社会中,通常与家族、社会支持相关。古代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如今在现代社会,由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孤独感在某些人群中更为普遍。现代社会中,虽然人际交往形式多样,但许多人依然会感到孤独,这使得该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听到“矜寡孤独”时,往往会联想到孤独和无助的情感,能够引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这种情感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能为那些处于孤独状态的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独居的老人,他常常感到矜寡孤独。于是我决定定期去看望他,聊天,带些食物给他,这让他感到温暖,也让我意识到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月下独行影孤寂,
窗前灯下映矜寡。
人间冷暖皆可知,
唯愿心中常有彼。
这首诗展示了孤独与温暖的对比,表达了对孤独者的关怀。
在英语中,可以用“lonely”来表达类似的感觉,但缺乏“矜寡孤独”那种深刻的文化内涵。西方文化中,孤独往往被视为个人自由的一部分,而在东方文化中,孤独则更多地与社会关系的缺失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矜寡孤独”的学习,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孤独状态,也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升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这一成语鼓励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关注那些处于孤独状态的人,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后汉书·明帝纪》:“矜寡孤独,鳏夫寡妇,皆得其所。”
《汉书·食货志上》:“五家之口,矜寡孤独,皆有所养。”
《左传·昭公十四年》:“矜寡孤独,王政所先。”
《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矜,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