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3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45:46
“渊清玉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深渊清澈如玉,洁白如纱”。其中,“渊”指深水,“清”表示水清澈;“玉”象征着珍贵和纯洁,“絜”意指洁白。整体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品高洁、清白无瑕,常用于赞美人的品德和情操。
“渊清玉絜”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在书中,形容光武帝的品德高尚,德行如深渊般清澈,犹如玉石般纯洁,展现了古人对清白品德的高度赞美和期望。这一成语的使用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品德的重视,以及对君主的道德要求。
“渊清玉絜”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形容人物的品德和情操。在日常对话和演讲中,能够用来赞美他人,尤其是在评价领导者、教师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时,传达出对其高尚品质的认可与敬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品德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渊清玉絜”体现了对道德品质的极高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财富和权力受到重视,但对品德的要求依然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尤其在职场和社会交往中。
“渊清玉絜”给人一种清新、高洁的感觉,令人联想到美好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会激发出一种对崇高情操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一次校内活动中,我曾经用“渊清玉絜”来形容一位同学。他不仅学*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深受师生喜爱。这种表扬让他倍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赞美他人的重要性。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尝试将“渊清玉絜”融入其中:
在这清晨的露珠中,
她的笑容如玉般闪耀,
渊清玉絜的心灵,
照亮了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pure as a driven snow”,强调纯洁和无暇。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虽有差异,但对清纯品德的赞美是一致的,这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
通过对“渊清玉絜”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品德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清白的心态和情操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了我在学和生活中的成长。
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晚更学鼓琴,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后汉书·崔骃传》:“崔烈以渊清玉絜之姿,继高名于往代。”
《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原宪、子骞,立若碧石,行若秋莲,渊清玉絜,世无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