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3:55
“惊心骇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使心灵感到震惊,使神魂感到恐惧。它用来形容某种情景、**或言辞极为震撼、惊人,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
“惊心骇神”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回:“那时我已惊心骇神,无法自持。”这是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名著,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个成语展示了人物面对突发时的震惊与恐惧。这种情感的描写使得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传播和延续。
“惊心骇神”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例如:
“惊心骇神”在文化中常用于描述重大或异常现象引发的强烈情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脆弱和无助。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也在增加,尤其是在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中。
“惊心骇神”让我联想到那些突如其来的悲惨**,比如自然灾害或社会丑闻。它提醒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事情,带来情感上的冲击。
在我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次突发的车祸,那一刻我感到心如刀绞,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崩溃。事后回想起来,正是这种“惊心骇神”的体验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与安全。
在寒风凛冽的夜晚,月光透过云层洒落,忽然一声巨响,惊心骇神,打破了夜的宁静,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未解的秘密。
在英语中,可以用“shocking”或“mind-blow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在语气和情感的深度上,可能与“惊心骇神”有些许差别,后者更强调心理的震撼与恐惧。
通过对“惊心骇神”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恰当的成语可以增强情感的传达,使交流更加生动。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汇,它承载着文化的深度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理解并灵活运用成语,能极大丰富我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方式。
护弥曰:‘佛者不是凡人……奕弈尊荣,盖鸾凤之苗嫡。’须达闻说,惊心骇神,渴仰之情,不离心腑。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操闻之,惊心骇神,乃引兵而还。”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惊心骇神,乃遣使诣操。”
《汉书·王莽传》:“莽闻之,惊心骇神,不知所出。”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惊心骇神,乃引兵而东。”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惊心骇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