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44:4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57:51
“窒碍难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因为障碍而导致难以行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遇到了阻碍或困难,导致行动受限,无法顺利进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事情的进展受到阻碍或困难重重。
“窒碍难行”源自古汉语,常见于文言文中。它由“窒”和“碍”两个词构成。“窒”有阻塞的意思,而“碍”则是指妨碍、障碍。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在行走或进行某项活动时遇到的障碍。具体的文学出处可能不易考证,但其构成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有出现。
“窒碍难行”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在**文化中,成语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窒碍难行”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奈与坚持。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某些政策、措施或个人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窒碍难行”给人一种压迫感和无奈感,常常让人联想到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努力。它也可能引发人们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促使人们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项团队项目中遇到过“窒碍难行”的情况。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导致项目进展缓慢。通过加强沟通和协作,最终我们克服了这些障碍,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窒碍难行”:
路途漫漫似长河,
窒碍难行心自愁。
但愿风雨过后晴,
再展鸿图向天游。
这首小诗表达了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希望。
在英语中,可以用“obstacles”或“hurdle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例如“overcoming obstacles”。不过,这些表达往往比较直接,而汉语成语则可能更富有诗意和象征性。
通过对“窒碍难行”的深入学*,我意识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灵活性。这一成语不仅在描述具体的困难时很有用,更在情感表达和文化传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信心,寻找解决方案的重要性。
夫支孽尽封,则国祚愈长久,愈窒碍难行,寰海不能容支孽。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政令窒碍,民不聊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法令窒碍,百姓苦之。”
《清史稿·食货志三》:“税则繁重,窒碍难行。”
《明史·河渠志一》:“黄河泛滥,堤防窒碍,漕运难行。”
《宋史·食货志上》:“道路窒碍,商贾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