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5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4:40
“柴毁骨立”是一个形象的成语,其字面意思是“木柴烧毁了,只有骨架立着”。基本含义是指在经历了重大的损失或破坏后,仍然能够保持基本的形态或存在,强调在逆境中坚持生存的韧性。
“柴毁骨立”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清楚,但它通常被认为是民间俗语或成语的一种演变,可能与古代的生存智慧有关。它所传达的意义与古代人对于生存、重建和坚韧不拔的态度密切相关,反映了在遭受破坏后依然能够站立的坚强意志。
“柴毁骨立”可以用于多种场合,例如:
在**传统文化中,坚韧、毅力和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是被高度赞扬的美德。“柴毁骨立”可以被视为对这种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面对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柴毁骨立”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振奋和鼓舞。它让人联想到坚强、勇敢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个成语在对话中常常能激起共鸣,使人们思考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面临学业和个人生活的双重压力。那时,我常常用“柴毁骨立”来激励自己,提醒自己在逆境中也要保持立足的姿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柴毁骨立”:
风吹雨打无所惧,
柴毁骨立心自知。
纵然荆棘满前路,
笑看云卷与云舒。
这首诗表达了在逆境中依然要保持信念和勇气的主题。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nd tall”或“rise from the ashes”来表达类似的含义。这些短语同样强调在经历困境后重新站起来的精神,但可能没有“柴毁骨立”所包含的那种生动的形象。
通过对“柴毁骨立”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成语,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韧的精神。在未来的学和表达中,这种韧性和勇气将继续激励我面对各种挑战。
在郡菜食斋居,朝夕哀临,每一发声,未尝不绝倒,柴毁骨立,见者哀之。
《新唐书·孝友传·许敬宗》:“文德皇后崩,敬宗柴毁骨立,哀动左右。”
《旧唐书·文苑传上·许敬宗》:“及文德皇后崩,敬宗柴毁骨立,哀感旁人。”
《南史·刘歊传》:“及母死,柴毁骨立,居墓下一宿二龄。”
《晋书·孝友传·许孜》:“俄而二亲没,柴毁骨立,杖而后起。”
《后汉书·崔寔传》:“寔父卒,隐居墓侧,柴毁骨立,行路皆哀之。”
隋朝时期,鲁郡司法书佐陈孝意为人公平廉洁,在郡内声望很高,他是一个难得的孝子,父亲去世,他丁忧离职,在家守丧尽孝道,期满被朝廷封为雁门郡丞,他仍然坚持整天吃素,经常思念死去的父亲,弄得人柴毁骨立
及父母既殁,居忧泣血,~,躬自建冢,高数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