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2:4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1:19
“执迷不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执着于自己的迷惑,不肯回头”。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执意追求某种错误的观念或行为,不愿意接受真相或改变自己的想法,通常带有贬义色彩。
“执迷不反”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尽管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这一成语的构成词语“执迷”和“不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于描述人们对错误观念或行为的坚持。它反映了古人对迷惑与坚持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了人们在认知上的局限性。
“执迷不反”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执迷不反”在**文化中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误解的警惕。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人们容易陷入固有观念,而不愿意进行反思和调整。
“执迷不反”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感情或事业中无法自拔的人,既感到无奈又有些同情。这种固执和迷惑使人失去很多机会,也让周围的人感到痛心。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对一项技术项目过于执着,尽管团队成员提出了多次改进建议,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结果导致了项目的失败。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执迷不反”的危害,今后我会更加开放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心中执迷不反思,
前路迷雾却难知。
他人劝我应回头,
唯愿孤行自成诗。
在英语中,类似于“执迷不反”的表达有“stubborn as a mule”,意指某人固执得像骡子一样。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固执的批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固执时的共通感受。
通过对“执迷不反”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固执的危害,以及在交流中保持开放心态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观点,以避免陷入迷局。
若执迷不反,拒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赦。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执迷不反,卒以祸国。”
《后汉书·袁绍传》:“绍执迷不反,遂至败亡。”
《汉书·王莽传下》:“莽执迷不反,终不改其志。”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执迷不反,卒以自毙。”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执迷不反,以死为归。”
彼若请封乞贡,宜令顺义为之代请,如其~,则宜姑置之度外,不必苦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