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1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30:03
成语“事预则立”字面上的意思是“事情预先准备好才能顺利进行”。它的基本含义强调了事先的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暗示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事情才能顺利地开展和取得成功。
“事预则立”出自《尚书》,原文为“事预则立,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事情没有预先做好准备,就会失败。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对于计划和准备的重视,强调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安排。
“事预则立”可以在多种场合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事预则立”在**文化中强调了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倡导的“诚信”和“谨慎”理念也使得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业和管理领域,良好的准备被视为成功的关键。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对计划和准备的重视,联想到了许多成功人士在实现目标之前所做的努力和准备。它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无论是学*、工作还是人际关系中,提前准备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我大学时,我曾参与一个大型活动的组织。为了确保活动的成功,我们团队遵循了“事预则立”的原则,提前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场地布置和人员分工。最终,活动顺利进行,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事预则立”融入进去:
春来花盛开,事预则立先筹谋。
细雨润春苗,未雨绸缪迎风流。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计划与准备的重要性,强调了在面对未来时,提前做好布局的必要性。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Failing to prepare is preparing to fail”,强调了准备的重要性。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两种文化都认同预先准备的重要性。
通过对“事预则立”的深入学,我更加明白了准备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不仅适用于学术和工作,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文选·陆机·辩亡论》:“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纪》:“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左传·宣公十五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