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2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5:40
成语“吹毛索疵”的字面意思是用嘴吹毛发,以便寻找其中的瑕疵。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对事物过于挑剔、苛求,寻找细微的缺陷。
“吹毛索疵”源自《史记·平原君赵佗传》,文中提到“吹毛求疵”,强调对细节的极度关注和挑剔。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事物的严谨态度,但在现代语境中多带有负面的含义,指责过于苛求的人。
“吹毛索疵”常用于批评那些过于挑剔、无事生非的人。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有时会用这个成语来揭示人物性格的缺陷。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对他人的不满或批评。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完美和严谨是受尊重的价值观,但过于吹毛索疵则被视为缺乏包容和理解,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倡导宽容和理解。因此,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较低,可能会引发负面反应。
“吹毛索疵”一词往往让我联想到那些过于苛求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自身的不安或追求完美而对他人和事物进行无休止的挑剔。这样的情感反应让我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尤其在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中。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与同事合作时,我发现自己的某些意见可能过于挑剔,导致团队气氛紧张。此时,我意识到应该适度放宽标准,关注整体的目标,而不是纠结于细节。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设定一个角色,他在一次重要的比赛中因为吹毛索疵而失去机会。最终,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学*到如何在追求完美和包容之间找到平衡。
在英语中,有类似于“nitpicking”的表达,意思是对小事过于挑剔。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反映出人们对于过于挑剔行为的普遍反感。
“吹毛索疵”不仅反映了对细节的关注,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需保持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有着重要的启示,促使我在沟通中更注重整体的和谐,而非细节的瑕疵。
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无限。
《宋史·范纯仁传》:“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没之日,幼子、亡孙犹末得官。初,范仲淹置义庄,公继志也。常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至是以疾请郡,疏十上,不报。曰:‘吾独立无援,久弃丘园,众口所共弃,乃欲以区区之身,抗千百人之议,不亦难乎!’遂以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归洛。疾革,口占遗表,其略曰:‘盖尝先天下而忧,期不负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所以事君。’语不及私。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宣。”
《后汉书·郭陈列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书》曰:‘小惩而大戒。’言其至易也。今陛下以未萌之端,为已成之患,此所谓‘吹毛求疵’,非所以保全盛德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陷刑者众。莽知民愁,乃但行小惠,然亦不能无为,又下书曰:‘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今众僚各称其职,而府寺以下,尚多不称,其咎安在?’乃遣使者即县为吏更服,吏皆吹毛索疵,务崇苛刻。”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韩非子·大体》:“吹毛而求其疵,虽无疵,亦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