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2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6:44
“狰狞面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凶猛、可怕的面容”。它通常用来形容人或物的恐怖、凶狠的外表或气势,传达出一种令人畏惧的感觉。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述邪恶、凶残的形象。
“狰狞”一词最早见于《左传》中的“狰狞之兽”,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凶猛的野兽。这个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描述人或事物的狰狞面目,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强调其外表的威胁性。
“狰狞面目”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狰狞的形象常与邪恶、暴力相联系,体现了人们对恶的本能恐惧。现代社会中,随着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狰狞的面目也可以用来比喻社会中的不公、暴力等现象,反映出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警惕和反思。
“狰狞面目”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恐惧和不安,联想到暴力、侵略和威胁。这种情感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使我们在描述某些人或事时更加注重其外在的威胁性。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社会活动中遇到一个以“狰狞面目”著称的组织,他们的激进行为令我感到恐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暴力和不公的反对。
可以尝试将“狰狞面目”融入到一个故事中: 在一个被战争撕裂的国度,士兵们的狰狞面目如同鬼魂般游荡在废墟上,只有微弱的阳光透过乌云,照亮人们心中那份对和平的渴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erocious visage”或“menacing appearance”。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外表的恐怖和威胁性,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狰狞面目”的学,我对这一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外貌的词汇,更是反映人类对恐惧和暴力的敏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
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资治通鉴·唐纪》:“李克用狰狞面目,威震河东。”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狰狞,有勇力。”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狰狞,好大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目狰狞,拔剑而起。”
《左传·宣公十五年》:“狰狞之貌,不可近也。”
敌人见利诱不成,便露出了他们的~,用枪毙来威胁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