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7:04
成语“狰狞面貌”字面意思是指一种凶恶、可怕的面容。狰狞通常形容动物或人的外貌显得很凶狠、让人感到恐惧,带有明显的威胁性。整体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种恶劣的情势或人的性格。
“狰狞”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的是一种可怕的外貌。成语的形成与历史上对凶猛动物的描写有关,通常与战争、斗争或狠毒的敌人相关联。
“狰狞面貌”可用于多种语境:
在**传统文化中,狰狞的形象常常与恶劣的道德品质相联系,反映出社会对暴力和凶残的强烈否定。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表达方式多样化,但“狰狞面貌”依然适用于形容不良行为或现象,强调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狰狞面貌”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通常引发恐惧、不安等情感反应。它使人联想到暴力、战争等负面**,这种形象的描绘使得表达更为生动、直接。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个与“狰狞面貌”相关的场景:在一次讨论社会问题的会议上,有人用这个词形容某种社会现象的恶劣程度,使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夜幕降临,街角那座破旧的建筑在月光下显得狰狞面貌,仿佛隐藏着无数未解的秘密。”
在英语中,可以用“menacing appearan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通常也用于形容凶恶或威胁的人或事物。不同文化中对“狰狞”形象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传达出对凶恶事物的警惕与排斥。
通过对“狰狞面貌”的分析,我认识到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交流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我们一方面要领导群众争取斗争的胜利,一方面必须充分暴露敌人的狰狞面貌。
《资治通鉴·唐纪》:“李克用狰狞面貌,人皆畏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狰狞,有胆略。”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狰狞,好杀戮。”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目狰狞,发上指冠。”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狰狞之貌,不可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