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6:51
“狰狞可畏”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种可怕、凶狠的样子。它通常用来形容凶恶的面容或气势,使人感到畏惧。这个成语常常用在描述动物(如猛兽)或某些具有威胁性的人、事物上,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恐惧感。
“狰狞可畏”源于古代汉语,成语的组成部分“狰狞”意为凶狠、可怕的样子,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在《庄子·外物》中提到“狰狞”的形象,用来描述凶猛的动物或恶劣的环境。成语中“可畏”则强调了其令人恐惧的特性,整体上凸显了生物或状况的威胁感。
“狰狞可畏”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凶猛的动物常常被用来象征邪恶和威胁。因此,“狰狞可畏”在文学和口语中广泛存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成语的使用场合有所变化,但其描述的威胁感依然适用,尤其在讨论社会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时。
“狰狞可畏”常常带给人一种紧张、恐惧的情感反应,暗示着潜在的危险和威胁。它使人联想到那些无法预测或控制的状况,促使人们在表达时更加谨慎,有时也能引发对勇气和面对挑战的反思。
在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野外露营时遇到过一只狰狞可畏的野狼。那时的恐惧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后来,我在与朋友谈论野生动物时,便自然地用到了这个成语来形容那次经历。
在一个故事中,描述一个小村庄的传说:村庄的边界上,常年笼罩着一层阴霾,传说中有一个狰狞可畏的怪兽在夜晚出没,吓跑了无数勇士。每当月光洒下,怪兽的身影若隐若现,似乎在警告人们不要轻易靠近。
在英语中,可以用“formidabl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个词也涵盖了强大和令人畏惧的含义。然而,英文中可能更强调能力或实力,而中文的“狰狞可畏”则更侧重于外观和气势的恐怖感。
通过对“狰狞可畏”的深入分析,我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反应。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表达,增强沟通的效果。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表达恐惧和威胁时,要善于运用生动的形象和准确的词汇。
郡城东岳庙,在南郭大门左右,神高丈余,俗名鹰虎神,狰狞可畏。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克用狰狞可畏,诸将皆惧。”
《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狰狞,有勇力。”
《汉书·王莽传下》:“莽为人狰狞,群臣莫敢言。”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狰狞可畏。”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狰狞之兽,不可近也。”
他有一幅~的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