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0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11:13
“放情丘壑”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把情感放在山丘和沟壑之间”。其基本含义是指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可以引申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放情丘壑”源于古代文人的情怀,尤其是在山水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哲思。它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寄情于景”的传统密切相关,而具体的出处较为模糊,可能与唐诗、宋词中的表达有密切联系。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情感的诗歌和散文。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或对生活的感悟。例如,在谈论旅游时,可以说:“这次旅行让我放情丘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画和山水诗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放情丘壑”体现了这一文化背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进步,城市化加速,但人们仍然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因此这一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适用性。
“放情丘壑”让我联想到大自然的广阔与美丽,常常激发出内心的平静与思考。它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欣赏身边的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这种情感反应使我更加珍视与自然的联系。
在一次长途徒步旅行中,我深刻体会到“放情丘壑”的意义。走在青山绿水之间,我将自己的烦恼与忧虑抛诸脑后,尽情享受那份宁静与美丽。那一刻,我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写下了一首小诗:
山间暮色轻轻扬,
放情丘壑任风凉。
云卷云舒随意舞,
心随自然共徜徉。
这首诗表达了在大自然中放情的自在与畅快。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lose oneself in nature”,意指在自然中迷失自我,获得内心的宁静。这种表达与“放情丘壑”在意境上相近,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共同热爱。
通过对“放情丘壑”的分析,我深刻理解了它在表达情感与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关注与自然的联系,激励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新唐书·隐逸传·陆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羽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苎翁’,与颜真卿、张志和等为放情丘壑之友。”
《宋史·隐逸传中·李渎》:“渎淳静简易,寡嗜欲,慕唐李元通、宋田诰之为人,以放情丘壑,终身不娶。”
《南史·隐逸传上·刘凝之》:“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以其放情丘壑,皆愿与之游。”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放情丘壑,世目之曰:‘王右军之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