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1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1:32
“扫兴而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扫去兴致而返回”。它通常用来形容因为某些原因而失去兴致,导致中止原本的活动或计划,带着失落的心情返回。它传达了一种对某种期待或愉悦体验的失望感。
“扫兴而回”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在聚会、旅行或其他娱乐活动中,常常会因为突发的状况(如天气、意外**、他人的态度等)而失去兴致,最终选择离开。其语义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对生活中不如意事情的普遍体验。
“扫兴而回”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在**文化中,聚会和社交活动被视为增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扫兴而回”反映了人们对社交活动的期待与失落,尤其在现代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这种情绪显得尤为普遍。成语的使用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未能如愿以偿的经历。
“扫兴而回”带给我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联想。在生活中,常常会有计划不如预期的情况,带着失落感回到原点,这种情感是人们普遍能够理解和共鸣的。它也提醒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调整心态去面对失落。
在一次计划好的旅行中,由于天气原因被迫取消,我感到非常扫兴而回。这个经历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生活中要学会适应变化,调整心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扫兴而回”:
春风十里花正艳,
欢声笑语共此间。
不料骤雨来袭急,
兴致全无扫兴还。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期待与失落之间的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me back disappointed”或“return empty-handed”。尽管字面意思不同,但都传达了因某种原因而感到失望的情感。在许多文化中,失落感是一种普遍的体验,尽管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扫兴而回”的分析,我认识到情感在语言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表达,更是对人类情感深刻的反映。在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成语的背后情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早是暮冬,不提防岭北风严,感了寒疾,又无扫兴而回之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扫兴而回,闷闷的过了一夜。”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秦重扫兴而回,自思:‘我若再去做这生意,必然被人耻笑。’”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扫兴而回,自心里想:‘这些乡绅人家,问他借钱,他都是不肯的。’”
《聊斋志异·阿绣》:“生扫兴而回,闷闷不已。”
《世说新语·言语》:“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会其疾笃,扫兴而回。”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8回:“白白地鸟乱了一阵,一个个~,回去见那活老虎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