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扫地焚香

时间: 2025-07-26 11:35:56

扫地焚香

基础信息

【扫地焚香】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1:53

基本定义

“扫地焚香”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扫除地面,焚烧香火”。基本含义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清扫和焚香,以示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常常用来形容一种恭敬、虔诚的态度。

成语来源

该成语源于古代**的*俗。在传统文化中,焚香是祭祀和祈祷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而“扫地”则体现了对环境的重视,强调在进行活动前要保持环境的清洁。这个成语常常与道教和**的仪式相关联。

使用场景

“扫地焚香”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1. 文学作品:描述人物在寺庙或道观中的虔诚仪式。
  2. 日常对话:形容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时非常认真和专注。
  3. 演讲:在谈及文化传承或**信仰时,用以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示例句子

  1. 在每年的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扫地焚香,祭奠祖先。
  2. 他在准备演讲资料时,感觉就像是在扫地焚香,细致入微。
  3. 在禅修的过程中,扫地焚香是让心灵归于平静的重要一环。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

    • “持香拜佛”:强调虔诚的**行为。
    • “恭恭敬敬”:形容对待事物非常尊重。
  • 反义成语

    • “草草了事”:表示做事情不认真,马虎。
    • “随意而为”:强调随便、不拘小节。

文化与社会背景

“扫地焚香”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清洁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人不再严格遵循这些传统俗,但“扫地焚香”的精神仍然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保持一种敬重与专注的态度。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宁静、虔诚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静谧的寺庙和庄重的祭祀仪式。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留出时间来反思和敬畏。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家庭聚会中,我们全家一起参与了扫墓仪式,大家都认真清扫墓碑,焚香祈愿。在那个时刻,我深刻感受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创造性使用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李明来到庭院,手中握着香烛,心中默念着祝福。他轻轻扫去地上的落叶,随后点燃香火,空气中弥漫出淡淡的香气。那一刻,仿佛时间静止,世间的一切烦恼都随之消散。

跨文化比较

在日本文化中,有类似的俗,如“扫塵”(扫除)和焚香(香道)。这些俗同样强调对环境的清洁和对神灵的敬仰,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精神内涵相似。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扫地焚香”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深层含义。

【扫地焚香】的来源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扫地焚香】的引证

《梁书·处士传·陶弘景》:“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七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敕所在月给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及发,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身既轻捷,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辄觉。建武中,齐宜都王铿为明帝所害,其夜,弘景梦铿告别,因访其幽冥中事,多说秘异,因著《梦记》。永元初,更筑三层楼,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与物遂绝,唯一家僮得侍其旁。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云‘此兼天地之终数’。以五音六律,合十二管还相为宫之法,以授乐游公子,著《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其《真诰》所载,陶隐居《真诰叙录》云:‘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其《登真隐诀》,隐居先生所撰,其事秘,世莫得而闻也。永元二年,卒,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香气累日,氤氲满山。”

《南齐书·高逸传·顾欢》:“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欢年六七岁,书甲子,有简三篇,欢析计,遂知六甲。家贫,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稻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欢年二十余,更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义。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好黄老,通解阴阳书,为数术多效验。初,欢以佛道二家教异,学者互相非毁,乃著《夷夏论》,以为‘道则道耳,佛则佛耳,唯道是从,唯佛是事,何执一途,以蔽多径’。司徒袁粲托为道人通公驳之,其论甚辩。欢口不答,著论自释之,名曰《答谯王论道书》。又以《老子》、《庄子》义疏,合为一卷,并《夷夏论》,并传于世。齐高帝辅政,征为扬州主簿,及践阼,乃手敕召之,辞疾不就。永明元年,诏征为太学博士,仍不就。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年六十四卒。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齐永明中,敕欢诸子,撰欢《文议》三十卷。”

《宋史·隐逸传中·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山,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制赠希夷先生。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诗六百余首。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开元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以为仙。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五引《谈薮》:“梁武帝问刘杳:‘卿在山中,何所不有?’杳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帝又问:‘卿在山中,何所不为?’杳曰:‘扫地焚香,闭门读佛经。’”

《南史·隐逸传下·刘慧斐》:“慧斐尤明释典,工篆隶,在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常所行道三十余契。梁钟山开善寺,慧斐往依焉,居东林寺,又于山北构园一所,名曰离垢园,时人谓为离垢先生。慧斐常愿生净土,一夕,梦见佛曰:‘汝愿已足,何不早来?’遂卒。慧斐常以扫地焚香为业,终身不怠。”

相关问答

扫地焚香闭阁眠 簟纹如水帐如烟

扫地焚香是谁的角色

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

扫地焚香澄怀观道,模山范水镂月裁云

皇风扫地焚香

扫地焚香最后卖给哪个战队了

扫地焚香乐有余暗示什么

扫地焚香一事无

扫地焚香清福已具

扫地焚香第一代使用者

推荐查询

  • 扫地焚香闭阁眠 簟纹如水帐如烟
  • 扫地焚香是谁的角色
  • 扫地焚香得清福,粗茶淡饭足平安
  • 扫地焚香澄怀观道,模山范水镂月裁云
  • 皇风扫地焚香
  • 扫地焚香最后卖给哪个战队了
  • 扫地焚香乐有余暗示什么
  • 扫地焚香一事无
  • 扫地焚香清福已具
  • 扫地焚香第一代使用者

相关查询

阿堵物 阿匼取容 阿其所好 阿党相为 阿党比周 阿保之劳 阿保之功 阿世盗名 阿世媚俗 阿世取荣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鶄鹤 鼓字旁的字 丘山之功 耒字旁的字 胆裂魂飞 碌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多多益办 薄赋轻徭 夷然不屑 窄小 风恬月朗 辛字旁的字 黄口小儿 打开窗户说亮话 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臣字旁的字 黍字旁的字 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