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0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16:56
“一瓣之香”字面意思是“一瓣花香”,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美好、精致或珍贵。比喻一部分的美好或价值,往往强调整体的渺小与部分的珍贵。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对花香的赞美。在古代,花香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纯洁和珍贵的品质,尤其是在诗词中,花香是常见的意象。因此,“一瓣之香”可以看作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赞美,强调即使是很小的一部分也是值得珍惜的。
“一瓣之香”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
在中国文化中,花香代表着美好和宁静,常见于诗词中。现代社会中,“一瓣之香”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关注生活中的小美好,强调每个人的努力都是重要的,不论大小。
该成语容易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联想到生活中的小确幸。它也让我们明白,即使是微小的贡献或美好,依然值得珍惜。
在我的生活中,常常会通过“一瓣之香”来描述那些微小但美好的瞬间,比如和朋友一起喝茶时感受到的悠然自得,或者在忙碌工作中发现的一本好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表达:
一瓣之香随风舞,
轻盈飘荡入心间。
虽是小小一部分,
却愿常伴梦中还。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比如英语中的“a drop in the ocean”,强调微小的部分相较于整体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通过对“一瓣之香”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表达生活中的美好和珍惜小事方面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细微的美好,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明史·文苑传二·徐渭》:“徐渭,字文长,山阴人。……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其自负如此。……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后七年,复为书学博士,上笑,赐以一瓣之香。”
《清史稿·文苑传一·郑燮》:“郑燮,字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尝为诗云:‘一瓣心香自焚起,千秋事业付儿曹。’其自负如此。”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米芾,字元章,吴人也。……尝为书学博士,徽宗召对便殿,上问:‘卿书何如右军?’对曰:‘臣书臣法,右军书帝法。’上笑,赐以一瓣之香。”
《南史·陶弘景传》:“帝手敕招之,锡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在樊笼,一在野,帝笑曰:‘此人欲效曳尾之龟,岂可得乎!’乃赐以一瓣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