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3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23:03
“息事宁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停止事务,使人安宁”。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为了避免冲突或争端而采取措施,使事情平息,恢复安宁。常用于形容在发生争执或矛盾时,通过和解、妥协等方式来消弭矛盾,达到和平的状态。
“息事宁人”出自《大元大一统志》,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和谐与安宁的追求。在古代,家庭或社会的和谐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而“息事宁人”正是体现了这种追求的智慧。在许多古代文献中,类似的思想常常被提及,强调解决矛盾的重要性。
“息事宁人”可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安宁被视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尤其在儒家思想中更是突出。因此,“息事宁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反映了社会对和谐关系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处理家庭、职场和社会关系中,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息事宁人”通常带有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有和谐、和平与妥协。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应以冷静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从而避免更大的矛盾。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人们在沟通中保持理智,追求共识。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和朋友因为不同的看法发生了争执。后来,我决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主动与他沟通,解释我的观点,并倾听他的想法。最终,我们达成了一致,友谊得以保留。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在纷争中寻安宁,
息事宁人与风平。
心中和煦春光在,
共赏花开不再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ake peace”或“settle disputes”。这些表达同样强调解决冲突、恢复和谐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解决冲突的方式可能各有不同,但追求和谐的价值观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息事宁人”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冷静与理智,以和为贵的态度面对矛盾。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增强了我对和谐沟通的理解与应用。
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明史·海瑞传》:“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搢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者仅七月。及闻其去,士民思之不已。瑞性刚直,休休有容,直道而行,非有所私。其在朝,所建白皆关大体,务息事宁人,不欲以苛细烦扰。”
《宋史·范仲淹传》:“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诚抚接,咸感恩畏威,不敢辄犯边境。其在延州,请修承平、永平等砦,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城十二砦,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羌酋来献地者再,仲淹皆辞不受。羌人相谓曰:‘今而后知范公之信义也。’朝廷以其有功,欲擢为枢密副使,辞不拜,乃除参知政事。仲淹曰:‘臣本一介书生,陛下不以臣愚,擢置台谏,又使典兵,臣已过望,岂敢更当大任?’固辞不已,乃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在邠逾年,辟田畴,兴学校,凡可以息事宁人者,无所不为。”
《后汉书·王允传》:“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然卓之入也,允逆料其必败,故不得不为自全之计。卓既诛,士孙瑞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允曰:‘天命有常,何必多问!’遂以息事宁人为己任。”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上曰:‘善。’乃罢逐主父偃,而用息事宁人之策。”
《左传·宣公十五年》:“息事宁人,非所以为政也。”
我承认我是抱着“~”的苦衷来接受它的。